中国电建:工地试验室的坚守
在机器轰鸣、钢筋林立的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工地上,有一个看似低调却至关重要的角落——D3标工地试验室。这里没有塔吊的壮观,也没有混凝土浇筑的热火朝天,但每一组数据、每一次检测,都是工程质量的“无声守护者”。
本项目试验检测采用“粤海水务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质量检测信息管理系统”和“环北广东工程项目管理系统”,手机端进入粤海质量检测系统填写委托单→样品信息→见证取样→收样→试验检测,电脑端通过采集自动上传数据出具报告,从而对试验检测活动全程进行监管控制。项目检测委托均需从系统上录入信息并保存打印;砂、石、水泥、粉煤灰、钢筋、混凝土试块等取样时需使用二维码对样品进行标记粘贴,并在监理见证下分别由取样人、监理、收样人扫描拍照并上传至系统,每一个样品通过扫码可查询到取样时间、工程使用部位、批号、检测参数等信息;各检测科室均安装有广角摄像头对试验检测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万能材料试验机、压力试验机、水泥抗折抗压试验机的试验检测数据均自动采集进行上传系统,监理、业主管理人员均可在监管平台上随时查看,最大限度的保证试验检测活动的科学、客观、严谨、公正。
保障质量
试验室对砂石、水泥、粉煤灰、钢筋等进场原材料进行严格把控,通过试验检测确定其原材料的物理性能、力学性能等各项指标是否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不合格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从源头上保证项目工程质量。
在混凝土、砂浆等现场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通过开盘前对原材料的含水率检测能实时监控其配合比、坍落度等指标。根据现场值班人员检测结果反馈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保证混凝土、砂浆等工作性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确保工程实体质量的稳定性。
对PCCP输水管线压实度、隧洞管片、泵站回弹强度等进行实体检测,为工程质量验收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只有各项指标都符合验收标准,工程才能顺利通过验收。
试验室能够及时发现原材料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问题,避免了因质量不合格而导致的返工,从而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节约了工程成本。
优化配合比设计:通过对各种原材料进行不同比例的组合试验试拌,找到既能满足工程质量要求又能降低成本的最优配合比。如在保证混凝土强度、工作性、耐久性的前提下,优化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砂石等材料的用量,减少水泥等高价材料的使用,从而降低工程成本。
试验检测人员现场值班,随叫随到。通过采用先进的检测仪器和检测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获取检测数据。如根据3天、7天试块抗压强度和无损检测技术对混凝土强度进行回弹检测,能快速判断混凝土质量。现场压实度通过酒精燃烧法快速计算干密度和压实度数据,为施工决策提供依据,及时采取处理措施。试验室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试验,为现场施工提供技术参考,帮助施工单位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这些技术,有助于施工单位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施工效率,加快工程进度。
一日之计在于晨
清晨7点,试验室全员已集结完毕。负责人快速分配任务:“埋管段PCCP管压实度检测,泵站混凝土试块抗压,进场钢筋今晚必须完成抽样”……每个人手中的检测台账密密麻麻,却有条不紊。
试验员小薛检查着每台仪器使用记录,每个科室负责人填写着科室的温湿度记录——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任何数据失准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每天的任何时间,只要现场具备工序检测验收条件,试验员小宋就会带着环刀等工具赶往埋管段现场,及时准确的完成检测数据,检测合格后通知监理平行检或第三方进行检验,为埋管段回填在雨季来临之前争分夺秒。在混凝土拌和生产过程中,塌落度每4小时检测1次,细骨料、粗骨料每4小时检测表面含水率,细骨料细度模数、含泥量每天检测1次,粗骨料超逊径、含泥量每8小时检测1次,试验员小李正在忙碌着开盘前的准备工作。看他正在拌合站监督混凝土试块取样,他紧盯搅拌车出料口,确保每批次留样具有代表性。确保混凝土拌合物性能、强度符合要求,保证工程实体质量。“看似简单的取样,背后是GB/T 50080等十几本规范的标准动作。”
试验室里的“微观战场”
回到试验室,是另一番忙碌的景象。
力学室,液压压力机正对刚从标养室取出的浑身冒着湿气的混凝土试块进行抗压测试,伴随着“咔嚓”一丝轻微的破裂声,破坏荷载数据实时地记录在了电脑上;土工室,烘干箱里散发出泥土特有的气息,自由的水分子在经过长达六个小时的烘烤后将消失的无影无踪,电子天平正焦急的等待着泥土的回归,在这里将有一场精确到0.01克的测量;骨料室,摇筛机如同活泼的孩子在跳跃,将石子按照粒径大小一层一层的分开,桌子上已经准备好的针片状规准仪、含泥量测定仪等,会将他们送往不同的测试场。
当夜幕降临,各个科室负责人将白天记录的每一个试验检测数据收集起来开始整理,要保证所有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然后根据记录出具检测报告。“每个数据都要认真核查”,技术主管指着墙上“科学、准确、公正”的标语说:“上周就因及时发现砂的含泥量超标,避免了200方混凝土的质量风险。”
深夜的应急检测
凌晨1点,值班电话突然响起,输水管线浇筑遇地质突变,需调整配合比。
试验员老赵立刻召集团队,在1小时内完成新材料快速试验,提供适配的坍落度与强度参数。这样的应急响应每月要经历十几次次,工程质量等不起,我们必须随时备战。
次日清晨,郭主任正在审核前一天的报告,“现场C35混凝土强度回弹数据仅有36.5MPa,合格但接近下限,建议工区排查振捣工艺。”他眉头紧皱地说道。每一份报告都需三级审核,签字意味着终身责任。在他身后是一排一排的档案柜,里面整齐排列着各类检测报告。这小小的一页纸的重量,将承担起整个工程的质量。
工地试验室的日子,是无数个与混凝土、砂石、钢筋、试块为伴的昼夜。这里没有塔吊林立的壮观,却有显微镜下的执着;没有竣工庆典的光鲜,却有确保工程百年安澜的骄傲。正如郭主任常说的——“我们的工作,当日事当日毕。我们的工作,就是让每一组数据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在追求工程进度的同时,工地试验室始终坚守着那道不容逾越的质量红线。他们用显微镜般的严谨、刻度尺般的精确,诠释着“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真谛。
监督:0571-85871667
投稿:news@ccement.com